“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于1930年在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初次提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将其阐述为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实现有效监控,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当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共识,也是当今世界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国历来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划为重点内容,《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文物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探讨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实质上就是探讨不同成分材质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质变规律。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主要包括文物库房、陈列展厅、展柜等文物存放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寿命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和人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影响博物馆可移动文物的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温度、湿度。
温度及相对湿度主要是指博物馆建筑物内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各类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自然因素中,温度及相对湿度是基本并且*经常起作用的。
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通常通过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促使文物质变。一般认为,低温有利于文物的保存(特殊材质的文物除外,如锡)。温度过高,一方面能直接加快文物的变质反应速率,如纸质文物在高温下老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温度过高,使有害气体扩散速度加快、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通过这些因素间接作用影响文物的寿命。
相对湿度是极其重要的一项自然因素,对绝大部分文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金属质地文物(铜器、铁器等),还是非金属质地文物(竹器、木器、纺织品、书画等)都受其作用。相对湿度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影响文物寿命及状态:①参与化学反应造成铁器生锈、铜器腐蚀等;②使文物产生物理形变,造成竹器、书画等吸湿性材质文物弯曲、纤维断裂等;③加速昆虫、微生物滋生,造成有机质生物虫。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温湿度标准数值是: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在此范围内,气温日较差不得高于2~5℃,相对湿度的波动不得大于5%
目前我们推出了一款针对性的关于博物馆、文物馆等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储藏设备: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设备,它分为:净化智能恒湿储藏柜和恒温恒湿储藏柜两个大类产品。
实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