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风露宿敲鼓梆,目暗心明研‘霓裳’,博采众长铸乡曲,奔走四方传说唱。”据统计,目前我区共有即墨大鼓民间知名艺人20人左右,他们大多是盲人,年龄大多在70-80岁之间,**小65岁,*80岁。他们没固定工作,也没收入来源,生活十分清贫。他们有的只是对即墨大鼓这项民间艺术无限热爱,有的只是对即墨大鼓这项民间艺术传承弘扬与倾情奉献之心。但近几年来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和行动不便,能说唱即墨大鼓的只剩3人了,且都古稀之年,急需传承保护和弘扬。如果这三位老艺人出现意外,即墨大鼓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即将面临失传,挽救、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已是刻不容缓。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和压力挑战,即墨市曲艺协会会长、即墨大鼓传承人张国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多方奔走,千方百计,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努力托起即墨大鼓传承弘扬的希望。
针对资金费用严重缺乏的实际,张国强首先说服家人,坚持做到自己每年从家庭收入中挤出6万余元,投入到即墨大鼓的传承弘扬当中。首先在城区租赁住房,安排3名能够登台说唱的老盲艺人集中居住,妥善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对待老盲艺人,张国强如同照顾自家老人一样,从不怕脏,也不叫累,更不叫苦,7年如一日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每逢重大年节日还带上礼品风雨无阻看望他们,让他们解除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既能安心登台说唱,又能潜心做好即墨大鼓带徒、传承等工作。
作为即墨市曲艺协会会长和即墨大鼓传承人,张国强深知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得到区委、区政府及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重视与关心,得到市民群众、鼓书迷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顺应形势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做好即墨大鼓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积极沟通协调,终于得到**重视与关心,得到各界支持与帮助,率先在古城北门西专设“即墨大鼓说书场”和“即墨大鼓展厅”,不定期开展即墨大鼓说唱表演和常态化演出,有效实施传承、保护和弘扬等工作。同时,**深入细致普查,认真研究、挖掘即墨大鼓的渊源及传播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详细记录、归类、整理、存档,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真实、**、系统记录,建立完整档案资料。出台《即墨大鼓保护办法》,设立即墨大鼓书工作室,定期开展传艺、交流和基础理论研讨,编纂发行研究成果。建立培训基地,每年培训20余批次。加强对老艺人保护,多次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限度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技艺骨干,做到后继有人。积极参加各级文艺演出,每年参演100余场次。着手创作新的说唱作品,逐步增加演出场次。建立“即墨大鼓”网站,对外宣传推介和扩大知名度。
不求荣辱不计得失,上苍不负有心人,辛勤付出换来丰厚回报。张国强所带领的即墨市曲协艺术团团队连续两年被青岛市文广新局评为**志愿者团队,并成为我区**获此殊荣的单位;即墨市曲艺协会还喜获即墨区级**民间社团组织等荣誉;亲历亲为编写的多出即墨大鼓鼓词,多次在省、区比赛获奖;2017年本人又被**即墨区委、区政府评为区级第二批文化**人才。
新的时代,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开篇。回顾过去,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张国强说,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即墨大鼓也迎来了传承保护新机遇,开启了传承弘扬新篇章。区政府宋宗军副区长等**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关怀指导,还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详细听取情况汇报,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功不在我,千古流芳,尽量给予帮助与支持,妥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争把即墨大鼓列入青岛市非遗名录加以传承保护,在更高层次上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创造更多的**节目,努力为广大市民群众、游客朋友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即墨文化新形象,推动即墨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新发展。
——————
即墨区曲艺协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