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曲艺协会 已通过实名认证

组织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剧,广告片,专题片制作

普通会员
企业工商信息
以下内容来自第三方 启信宝 提供
企业工商信息
以下内容来自第三方 启信宝 提供

暂未查询到工商信息

×

企业特殊行业经营资质信息公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游子吟】陈修远:又见即墨大鼓书
新闻中心
【游子吟】陈修远:又见即墨大鼓书
发布时间:2018-12-01        浏览次数:159        返回列表
前言

          即墨,是多少游子沉淀在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情,是天南地北即墨人心中一方温馨甜美的圣地。是这块圣地,是这缕乡情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当你在他乡独处的时候,你是否想给家乡写一封信,你是否想给家乡作一首诗,你又是否想给家乡谱一支曲?用文字和音符诉说家乡的记忆,憧憬家乡的未来?

        应多位游子的要求,2016年12月,《知即墨》云平台专门开设“即墨游子吟”专栏,傾听来自全球各地的即墨游子们的动情乡音......


                                                   又见即墨大鼓书

                                                         陈修远

 
 
                                                                 即墨古城大鼓书演唱

        小时候,经常会有盲人宣传队走进村子,夜幕降临的时候,一把坠弦,一把单弦,一只红色的扁鼓……就让原本寂寥的村子立马变得活跃了起来。于是,岳家军,杨家将、包文拯、秦香莲、烈火金刚……一个个远去了的身影,在眼前变得鲜活了起来,一个个悲壮的故事,瞬间就出现在了自己的身边——这就是当时的即墨县“盲人文艺宣传队”所表演的生乎于即墨、发乎于即墨的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即墨大鼓”,那活龙活现的表演,幽默生动的道白和唱词,粗犷豪迈的唱腔,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时光荏苒间,一晃数十年。尽管时常回忆起小时候搬着小凳提着马扎儿跟着大人们听即墨大鼓书的情景,但是四十年过去了,那清脆的活泼的鼓声和那悠扬的琴声,毕竟已经离我渐渐远去了,也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逝去了。

        秋末的**,从前的即墨二中同学十几人相约即墨古城,刚一步入古城东门,就被一阵阵粗犷的即墨大鼓的演唱声所吸引,那熟悉的琴声,那熟悉的腔调回荡在耳边的时候,本以为是即 墨古城内哪家*店铺播放的录音,当我快步走进去,不由得使我眼睛一亮——只见“宫学”东墙外的小广场上,三位穿着紫红色唐装的民间盲人老艺人,正或坐或站地敲着扁鼓弹着单弦拉着坠胡,为接踵而至的游客,演唱着即墨大鼓书,那久违了的散发着高粱地瓜的香甜的大鼓书啊,一下子就把我的回忆,牵回了我的少年时代。


        传唱了三百年的即墨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盛兴于清末民初,发源于我的家乡即墨,是泱泱中国民间曲艺中的一朵奇葩,当年一直流传于即墨全境及周边崂山、莱阳等山东半岛地区。即墨大鼓又称即墨大鼓书,说唱内容以历史传奇与民间故事等内容为主,包含多种曲艺形式以及说、唱、演、评、噱、学六种表现手法,以增强其表达感染力。有谁能想到,即墨大鼓书是三百年前的盲人乞讨者,为了求的生存而创造的一个民间曲艺种类,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口口相传,一代代沿袭下了一段段长长短短、脍炙人口的曲艺段子。鼓声一响,单弦坠弦板子共鸣而起,于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清官廉吏的惩恶扬善,英雄好汉的替天行道还是跌宕起伏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就这样通过盲艺人们的说唱,在劳苦大众之间,代代相传。
        即墨自古就是礼仪之乡、文明之地,这里民风厚朴乐善重义,除了源于孔孟之乡的千百年的文化熏陶,我想生发和传承于即墨的民间文艺,对一方人文和精神的塑造,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吧,即墨大鼓书便是其中之一。即墨大鼓书的唱词所倡导的忠贞报国、除暴安良、乐善好施、忠孝廉耻等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鼓词艺人的传唱,对生活在即墨市井闾巷的布衣商绅、耕作在山野田园的农夫村姑,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和取舍上,挥发出了直接而有效的教化作用,即便是物换星移岁月变迁,这种社会精神的正能量,一直萦绕在即墨的天地之间,一直规矩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一茬茬的即墨儿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让人触之可敬、挽之可爱的**传统社会风尚,也就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风尚,让离开家乡的即墨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成为可信、可亲、可敬、可爱的人。


        即墨大鼓,即墨非遗。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照亮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自信,照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即墨大鼓,你是一朵中华民族民间艺术长河中欢腾的浪花,在这跨越新时代的伟大交响中,你会如同黄河长江,一路奔腾,川流不息。        
        看着三位盲人老艺人一丝不苟的表演,听着他们那散发着高粱地瓜一样香甜的“满口嗓儿”,满满的乡愁啊,满满地充斥着我这颗游子的心。尤其当我了解到目前在即墨尚能坚持这门说唱艺术的,仅有他们三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时,一股肃然敬畏油然而生。于是,轻抹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流淌在脸颊上的清泪,向着三位眼睛里看不到五彩缤纷而心里蕴藏着七***的民间老艺人,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在新时代的幸福中,我将满怀感佩,满怀敬仰,感谢这守护美丽乡愁的每一位!   


即墨市曲艺协会

普通会员

  • 企业类型: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 经营模式:

    服务商,其他机构

  • 荣誉认证:

        

  • 注册年份:

    2017

  • 主     营:

    组织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剧,广告片,专题片制作

  • 地     址:

    即墨区古城北门(北顺城街)130号说书场

即墨大鼓简介
即墨大鼓起于明末,形成于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300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即墨全境及崂山、城阳、胶州、平度、莱西、莱阳等部分区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熏陶,使即墨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式相对完整,传承脉络清晰,表达内容广泛的地域性文化亮点。反映了胶东半岛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深邃底蕴和恢弘气度,是中国民间曲艺中一门不可多得的说唱艺术。 即墨大鼓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提炼和加工,逐步形成为一种成熟的演唱艺术,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其唱词讲究押韵合辙,上句末字用“仄”韵,下句末字用“平”韵,反之视为“失点”。唱腔的调式分有慢板、四六和快板三种。慢板为长腔,句间加过门,多用于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四六为连唱,句间加二至三字的抱音,起承接慢板和快板的过度作用;快板急如流水,无间隙和抱音,表达激越的声情和动作,三种调式在基本旋律上无悬殊差别,主要区别在节奏的变化上。 即墨大鼓的说唱书目比较丰富。传统书目90余出,主要有《八虎传》《莺歌记》《卢公传》《秦英征西》《双挂印》《三盗温良珠》《香莲帕》《杨家归西》《响马传》《三下南唐》《金鞭记》等。现代书目20余出,主要有《劫刑车》《老太平摘帽记》《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芦荡火种》《红岩》《革命自有后来人》《丰收之后》《夺印》《学雷锋》等。以及近年来新编鼓词《古城新览》《说唱即墨》《康青天奇案》《即墨县官康霖生审土地》《说唱即墨》《古城新览》《蓝色硅谷赞》等书目。 餐风露宿敲鼓梆,目暗心明研“霓裳”,博采众长铸乡曲,奔走四方传说唱。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艺术特色的即墨大鼓,倾注着即墨几代盲艺人的浇灌心血,又活跃了几代即墨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即墨市曲艺协会在传承和推广即墨大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协会为平台,把主要精力用在“即墨大鼓”的传承上,为保护和传承即墨大鼓,曲艺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成功申报即墨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并被即墨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更多曲协视频
更多联系方式
  • 联系人:张经理
  • 电话:15066178805
  • 手机:15066178805
更多荣誉资质
 
客户服务

公司咨询电话

15066178805
15066178805
(9:30-17:30)

使用小程序商铺
一键打电话给商家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