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甘肃文化发展,陇氏文化,陇氏,陇先生,甘肃招商,甘肃旅游
摘 要:据社科院调查,甘肃省2010年人才规模综合指标在全国居24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居第21位,科技研发人员位居第22。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满足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再加上大量的人才外流,甘肃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近年来,甘肃省正经受着越来越严峻的高层次人才流失的考验,使甘肃省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越拉越大。为了给甘肃省人才流失提供一些建议,本文对甘肃省人才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这两个方面做了分析说明。
一、甘肃省人才流失的现状
据**统计局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2005-2010这五年间,甘肃共调出**技术人才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调出**职称人才999人,调入30人。由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人才外流特别是**人才外流在甘肃尤为严重。这种现象只是说明了人才外流的其中一种途径,除此之外甘肃人才还以其他更加不易察觉的形式流入东部地区以及国外。这样的人才流失不仅直接造成甘肃省人才的缺乏,而且还从其他各方面给甘肃省综合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高考造成的人才流失。每年的高考都会让一批甘肃省人才流向外地,无论是高考成绩一般的,还是那些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拔尖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去读大学,甚至连落榜的同学也会优先选择去东南沿海读高职或者创业。比如甘肃省有名的状元县会宁县,近30多年来有十几年的高考状元都出在会宁,但是,这些难得的状元们都考到在**发达的外地城市去读大学了,并且他们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人回到甘肃工作。这种人才的流失对甘肃省这种本身人才就极其缺乏的省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大学毕业生外流。甘肃省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奔向东南沿海城市就业,比如兰州大学,毕业生质量相当高,但是外出就业比例也比较高,人才流失现象相应的比较严重。还有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专门培养师资人才的高校,其毕业生主要都去省内各所高中或职业学校就业。但是,近十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也同样出现了较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尤其是其博士毕业生到外地工作的较多,1996 年到2004年之间,西北师大的博士及上学历人才流向东部发达城市占总流失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到 2004年甚至高达70%。
二、甘肃省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人才基数小,流失数量大。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政府越来越重视甘肃省的综合发展,尽管在人才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人才流失数量依然很大。据统计近年来甘肃省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率是流入率的2倍。
(二)高层次人才的“**东南飞”。高校人才流失可分为两类:一是显性流失,二是隐性流失。显性流失表现为下述提及的**东南飞情形,而隐性流失主要是表现在高校管理用人机制的决策失误,将一部分人才用于行政和后勤部分,使得他们的才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不能实现其价值,造成人才的浪费。
(三)人才流失规模扩大化。甘肃省的人才流失不仅仅存在于高校科研机构,也普遍存在于企业中,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且流失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这现象近几年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小型企业人才流失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熟练工人的流失。由于甘肃省经济落后吗,待遇水平较低,因此,中小企业存在经常扣发工资,待遇较差的问题,因此导致这些熟练的技术工人转移到其他地区;二是技术人才的流失。甘肃省现有的工作环境和设置很难满足一批技术工人的要求,而发达地区优惠的条件诱使他们向更发达的区域流动;三是管理人才的流失。这一现象特别存在于甘肃家族企业中,而且尤其严重。
(四)人才分布不合理。基层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但是由于基层地方条件艰苦,一部分人的“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严重,因此不愿意去。就甘肃省而言,大量的人才集中于国有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效益较好的单位,使得他们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形成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人才想要进入待遇较好的部门,如果无法进入,便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离开甘肃,向机会更多的地方转移,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五)人才流失年轻化。甘肃省人才流失有两个特点:一是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流失加剧;二是青年人才出国学习或在发达地区学习,学成后,不愿再回到甘肃省工作。从年龄上看,人才流失从30-55岁不等。据调查,甘肃某高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一半,50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一,45岁左右的仅占9%。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归属感较弱,容易流失;同时,老一辈的人才在接受新事物不如年轻人快,导致人才队伍整体应对社会创新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的灵活性下降,进行知识创新与**接轨的能力下降,极大程度上不利于甘肃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