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甘肃文化发展,陇氏文化,陇氏,陇先生,甘肃招商,甘肃旅游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进入贵州,曾发出如此慨叹。过去的“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贫穷的代名词。在2008年以前,贵州经济的增速高于全国,不过差距很小。2008年是分水岭,此后二者增速的差距逐步放大。2011年,全国经济开始下行,增速只有9.5%,而贵州依旧维持高增长,增速达15%,高出全国5.5个百分点。
当时光之箭抵达新世纪第二个10年之末,当我们还习惯“遛弯”的时候,蓦然发现,贵州已“变道超车”,弯道取直,悄然走在前面。短短几年,贵州完成了不少“神跨越”,千百年来**次勇立全国发展的“潮头”:
——过去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去年更是位居*****
——成为全国第九个、西部**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成为中国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实现了通江达海的千秋之梦;
——一跃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大数据产业的高地,苹果、高通、阿里巴巴等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贵州;
……
现在,贵州已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曾经和贵州难兄难弟的甘肃,也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借他山之石,学好贵州经验,为我所用,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贵州发展的‘密码’是什么?”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面对记者的多次提问,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的回答寥寥数语:“别无他法,就一个‘干’字!”一个“干”字,简单三笔,却包含着丰富的发展理念。
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贵州长期积弱,几无优势。按常规发展,贵州难以突围。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大数据,以大数据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决定。这么高端的东西跟落后的贵州有什么关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省委、省政府压力山大。
显然,这个决定并非拍拍脑门就决定的。贵州的决策层认为,贵州的温度、地质、水电资源等自然条件是大数据的*温床。于是,**四处出击,到处拜访各大科技巨头,极力推荐贵州“机房”。
贵州的数据建设,在全国都是****。**信息中心评选的“2017年十大*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贵州包揽五席。掌握着人口、税收和财政等基础性数据的政府部门,开放接口,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除了气温和电价低,服务器运行的成本低之外,先天优势其实不明显,政策扶植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放眼整个西部,论政策优势,贵州以及贵阳的确是*****
2014年9月,“云上贵州”在全国率先开放政府数据目录;
2015年2月,***大数据发展集聚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落户贵州;
2015年4月,*****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成立;
2015年5月,**届数博会举行,这是全球**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峰会和展会;
2016年1月,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诞生;
2017年5月,全国首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实施……
马化腾从英国匆匆归来,直奔贵阳,他有一场重要演讲。马云和李彦宏也来了,比他稍早前到。同时集齐BAT头号掌门太难,乌镇互联网大会算一回,深圳IT**峰会有过,但都****。这次是在2017年5月底,他们同时出现在贵阳数博会现场。
马老师*开讲。他以一贯布道者的姿态大谈数据的重要性,称大数据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将远超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冲击,甚至没有数据什么都不行。李彦宏反对。他说,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像能源和燃料,重要却不是根本,推动时代进步的是技术和创新。
他们各自演讲,没有直接对话,但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不懂技术的文科生与太懂技术的理科生的争辩。”**出场的马化腾调侃。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或者称之为战场,通俗讲就是市场。 此情此景发生在北京、深圳或是杭州等城市,都不足为奇。这些地方是互联网的聚集地,科技与财富共举,人们习惯于谈论资本,被互联网包围。但这里是贵阳,一个没有明显标签的城市,长期不被重视。BAT大佬却在此隔空对战。 有意思的是,一年后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三巨头又都出现了。这里似乎成了一个他们不得不来的地方。他们甚至记得去年自己曾在这里讲过什么。李彦宏开场便说,去年我在这个论坛上讲人工智能,其实外界有很多误解。也许吧。但假如李彦宏在贵阳街头巷尾走一遭,那些平民百姓说不定都可以跟他谈上几句**问题。类似的演讲,他们其中很多人听过不止一遍,两遍,三遍,而是无数遍。就跟北京出租车司机喜欢跟乘客聊上几句国运前途,你从贵阳司机嘴里听到的多半是大数据。而且他会非常自信地说,“大数据,我们**牛。” 也许,全国适合做大数据的城市不下100个,但贵州抓住了这个机会。贵州也因为大数据,**次站在世界面前。大数据是智慧树,大数据是钻石矿!这个原本虚拟的东西,硬生生地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的动力和魅力!
为了补上人才短板,贵州省通过制定《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筑巢引凤,保障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截止2016年底,贵州已引进国内知名大数据专家5名,引进大数据核心业态**人才20名,引进大数据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引进大数据**技术人才860名,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另外,贵州还引进和培养大数据实用技术人才3000名,完成目标任务1000名的300%。
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贵州加大了大数据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建设力度。在原有的贵州大学、朗玛公司、振华集团等大数据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的基础上,贵州又推动设立了4家大数据及相关业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地化所等3家单位列为大数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培育单位的同时,积极在省内高校和有关企业推动建立一批大数据相关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研发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贵州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需要,全力筹备第四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对于引进到贵州的大数据人才,纳入“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入选“百人**人才”,引进当年给予个人100万元奖励,经考核合格后,个人奖励总额达到300万元。另外,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职称评定、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倾斜。 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个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何以后发制人,使得高原变平原,天堑变通途,把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一笔抹平?县县通高速,路网贯西南。今朝世人惊叹:贵州高原变“平原”!“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全国**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短短8年,贵州摇身一变,在全国第九个、西部**个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成为中国大西南交通中心和出海大通道,实现了通江达海的千秋之梦。 贵州的做法是放利于天下,让社会资本熙熙而来,在“舍”中求“得”。贵州大胆创新投融资模式,把以前等有了钱再修路的思维,变成让人垫钱来修路,吸引各类大型企业和民间资本。同时,对偏远山区的高速公路,采取财政兜底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
这样一来,社会资本纷至沓来,较好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大道坦荡,黔道不再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与飞速发展的高铁、**、水运交相辉映,贵州交通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10年前,贵州高速公路里程不到1000公里。2008年,贵州省提出:高起点规划高速公路网,10年内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是穷省,搞县县通有没有必要?能不能实现?”曾任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的罗强回忆,当时,质疑声四起,很多人认为这个规划过于超前,吃不消。有人大泼冷水:贵州修建1公里高速公路成本大约需要1.4亿元,实现县县通高速需新建4000多公里,投资至少需要5000亿元,就算把贵州“卖”了也不够用。其次,不少县市之间车流量少,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会长期亏损,不划算。
“我们要算长远的大账,不能只算眼前的小账。”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交通**经济”“交通优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必须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发挥交通的支撑保障与先导作用。
据权威机构测算:高速公路平均投资1亿元,可拉动GDP增长1.3亿元至1.5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投资3.4亿元。若将2014年—2020年规划的高速公路建成,可拉动GDP增长超过40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近万亿元,创造110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一张蓝图干到底”“三年大会战”,经过数十万筑路大军8年的埋头苦干,贵州于2015年底提前实现88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通车里程增至5128公里,平均桥隧比45%以上,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在通往黄果树瀑布的高速上,建成了坝陵河大桥等一批*桥梁。
高速路网的飞跃,使贵州出省通道由原来的5条增至21条,并实现与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圈、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的无缝对接。由此,贵州从内陆山地走向“高速平原”时代,架起了与周边省份、与东盟、与世界沟通的便捷之桥。
其实,除了大数据和大交通,贵州身上靓丽的名片还有很多,比如开启“中国天眼”,生态旅游蓬勃而起;揭开文化密码,国酒茅台历久弥香等等。反观我们甘肃,这么多年了除了一条路、一本书以及卫星发射基地,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并没有打造出新的IP和名片。
甘肃和贵州曾经的难兄难弟,从自然环境来说,贵州也许更胜一筹,但是在资源禀赋上,我们似乎更胜一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曾经难兄难弟的甘肃,现在已经被甩得好远好远了。
和兰州相似的贵阳,10多年前还是兰州的“小弟”,经济总量与兰州还有差距。2001年,兰州经济总量是348.8亿,贵阳经济总量是302.8亿;而2017年贵阳的经济总量是3518亿,兰州的经济总量仅仅是2445亿。从**46亿到落后1073亿,同样的发展机遇,同样的发展环境,但是兰州拥有更好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基础,为什么差距落的这么大,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来源:智谷趋势
这几年,甘肃到贵州去走走看看的干部也颇多,在不同的场合,大家也在不断地反思:我们到底差在哪儿?!近年来,为了加快兰州发展,新一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科学谋划,为甘肃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积蓄了发展力量。兰州副中心,全域旅游,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8条,兰州招商百日会战等等的举措在不断地推出。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甘肃的干部在思想解放程度、敢作敢为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跟人家有很大的差距,显得本领不够、办法不多。在工作当中,“一味甘草,两字乡愿”的现象普遍存在,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贻误了发展大局。 在营商环境上,我们甘肃在全国排名靠后,跟贵州更有深层次的差距。贵州的很多经验和做法,在我们这里却尽遭质疑,一些部门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却能挖空心思拿出不能做干不得的万般理由。我们的一个健康养生投资项目,进展缓慢,犹如蜗牛,**投资商急了,直至**问责,进度才有所改观。 事有所成,必定是吏有所为。甘肃发展有多好、有多快,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干部。我们既要扯开嗓子,又要甩开膀子,努力学习贵州干部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想敢做、敢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全力投身于甘肃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相信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腾飞,必有其时。(摘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