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前参加了单位的面试。来的许多都是名校应届生,从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还有个别复旦、南大的学生过来面试。
这些学生能本科考入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龄人中的学霸级别了。
然后,按照我们单位的尿性,进入面试的大部分除了成绩好,还得是“学生干部”“党员”“文笔好”……所以看简历,全都是非常**的年轻人,平均年龄大概也就二十二三岁。
在这群已经是非常**的人里,居然还有一个更突出的。
一个北大的年轻人,刚20岁不到,上学时要么年龄小,要么跳过级。
简历上看着非常清秀帅气,成绩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奖学金,大学期间发了核心,还是学生会主席,业余还要搞搞篮球队、话剧什么的。
大概就是德智体美**无死角发展吧,所以特别留意了下。
到了面试的时候,谈吐、气质、回答问题都无可挑剔,关键是非常从容大度,一副见惯大世面的样子,其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个HR在现场悄声跟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评价:**次为自己单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这么**的人才,他就该直接去外交部当发言人的。
HR一语成谶。这个人**没有来我们单位,因为对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资有多高”“有没有北京户口”“工作稳不稳定”之类的了……
他们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是天花板足够高,是展现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招聘结束后,一个在现场主持面试的高管说了一句话:从他一开口,我就知道我们单位**多也就是他的一个起点。
2
如果我只是不断去强调渲染这群年轻人有多**,那大概也就跟“你见过**土豪的行为是什么”“你身边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一样,除了炫耀,毫无意义。
我真正想说的,是一个这几年越来越明显的现象。
我在现场的时候,曾经无聊地把所有面试学生的简历翻了个遍,再对比了下他们的表现,发现这些名校毕业、表现**的年轻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们的父母许多是省市公务员,是国企经理、学校教师,是公安局局长……
当然,也有不多的几个学生,老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务农,属于特别努力考上名校的“金凤凰”,虽然各方面也都很**,但对比来看,却会明显发现在情商、气质形象和眼界谈吐上的差距。
而那个表现**突出的年轻人,父亲是某省正厅级干部,母亲是大银行会计。
那天面试的人大概有好几十人,样本数并不算多,但趋势之明显,已足够让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早几年我进入单位时,同一批的还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样的,但这几年单位面试招人选人,家境好、学校好、自身优异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这批人都是90后,正是经历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动荡,到90年代社会逐渐稳定后出生。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爱因斯坦幼时白痴之类的鸡汤故事,但越大才越发现这个社会残酷的真相——越有钱的往往越有钱,越**的往往越**。
马云的儿子在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柳传志的女儿从哈佛毕业先入高盛、然后执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专科的女儿(关于他女儿的学历,现在很难查出来,但如果早期就关注华为的话,应该是知道的),现在也是华为的CFO。至于王思聪……
3
上面这个现象,我**早在知乎分享过,那时候还是2016年初。
这几年,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现场参与面试,但每次去,只要我去翻翻简历,就会发现进入面试的**大学生里,家庭条件差的人越来越少,近乎绝迹。
我想起,2010年前后网上还有人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2013年,人民日报都还在报道“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但再后来,关于这方面的新闻和报道却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才知道,报道少了,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事越来越少了,而是,已经明显到不是新闻了。
2017年的时候,北京的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石破天惊的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
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从农村出来的刘强东,发迹以后,曾经给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笔钱。
然后发现,其中的助学金根本没人领。
因为太少有人大的“**贫困大学生”,符合刘强东制定的“困难标准”了。
这种贫困**大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被当成是“阶层固化”的证据来讨论。
但可惜,这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关键。
4
这两年,我所在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进来了不少这样**的年轻人。
就像前面说的,他们的家庭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各方面素质都很出众。
我既见证了他们那精彩的简历,也见证了他们在面试场上的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自信。
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些家境优越、自身又很**的年轻人,工作以后表现怎么样。
和很多新人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不同,他们几乎在工作开始不久就表现得特别从容,办事有条不紊,说话不卑不亢。
比如其中的一个男生,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做事极有主见,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会据理力争,而不会默默忍受;有时候工作出现了失误,也会大方承认。
从一开始,他就从来没有为房子、车子、女朋友之类的事情发愁过,和他交流时,聊得**多的除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种传闻轶事。
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很偏远,我们在那里没有分公司,接待什么都很成问题。
结果到了之后,他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仅下了飞机有公车接,住宿吃饭以及任务行程的衔接都特别好,各种游刃有余。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一个直系亲属正好在那个市里挂职当副手,于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帮助。
我在看到他亲戚身上那种中层实权**特有的从容、大度和威严感时,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他刚参加工作,就是一副见惯世面、波澜不惊的样子。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的亲戚,是因为他们家也属于中上阶层。
对比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战战兢兢、谨小慎微,那种遇到问题就焦虑紧张到失眠的状态,真的是**次,深深地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
5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谈到一个词,“格局”。
所谓的格局,其实就是你所追求目标的高度,你眼界的广度,你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上限与下限。
但我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所谓“格局”,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划定了起点,确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讲的几个**的年轻人一样。
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给予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已经让他们在初入社会时,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点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家庭以及这种家庭所织就的关系网,也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应对底气。
在武理的陶同学自杀身亡后,有很多人质疑他为什么在面对导师压迫的时候那么怂,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这么想不开?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绪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导师而已,还能管得了你一辈子?
但这样说的人不知道,一个贫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负全家期望的求学道路上究竟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错、不敢顶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家庭可以提供帮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里,因为害怕让本就艰辛的父母再承担更多压力。
他们不是不想挥洒自如,不是不想从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气。
6
有一本书叫《格局逆袭》,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这么突出的几个大字:
有人靠天分逆袭,有人靠身份逆袭,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靠格局了。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所谓的天分和身份,其实本就是家庭给的,本就是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重要因素。
多数人,甚至都根本没有意识到,年轻的时候你之所以要过这种生活而不是那种生活,你之所以是这种气质而不是那种气质,之所以会这么想而不会那么想,**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部分是老家的亲戚,他们经常分享的东西,套路都差不多:
“震惊,家里的酱油居然XXX。”
“朋友圈疯传,马上就要被删的绝密XXX。”
“狠心女人抛弃丈夫儿子,只因XXX。”
偶尔带娃去游乐场或者周边的景区,就可以在朋友圈里晒几天了。
我有时候都难以想象,他们的孩子整天在“震惊”“疯传”“绝密”“感恩”之类的环境里长大,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而另一部分,是我的同事、朋友、**以及工作里有交集的人,他们很少发朋友圈,我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内容里去窥探他们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会时不时晒娃。
他的小孩儿还在上小学,已经多次参加过央视的节目录制,作为小助演上台了。业余时间里,父母会带他出国旅游,送他去上击剑课,演讲课,一对一的英语外教课……
他在三四年级时,所见到的东西、所学到的东西,足以让我咋舌。
同样的00后,同样成长在新时代,但这种家庭背景的巨大不同,却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划下了深深的鸿沟。
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跨越这巨大的鸿沟,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在我看来,大概只有三条路可走:
不断地读书和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读的得是“诗书”而不是****。我在之前写毛泽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一个来自湘潭农家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超越世人的识见与志向,首先归功于年轻时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看书。
而他看的是什么书呢?研究哲学的,比如《伦理学》;研究历史的,比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研究社会的,比如《盛世危言》;研究时事的,比如《新民丛报》……
总结来看,这些书根本的东西是两样:“知识”与“规律”。知识,是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而规律则教给人如何去发现经验、总结经验、运用经验。
在这些人类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面前,你读到的每一句话,都将是引导你改变人生格局的力量。
那个高考状元说的好: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除非你命好,不用改变。
不断地经历和爬升
我在写青年毛泽东如何度过假期的时候,除了读书,还写了两条:“行万里路、交万千友”。
虽然一个普通的家庭,带给一个人眼界和思维上的提升很有限,但认识的人多了、经历的故事多了,想法乃至习性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只是,不管是交际也好,经历也好,都不要只是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圈子里打转,原地高抬腿,看起来每一下都很用力,实际上却毫无进步。
人生应该像爬楼梯,每一层的螺旋上升,都会面临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而这又会反过来帮助你继续上升。
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一个人**怕的是,人生早已设限,却不自知。
你以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为工作不顺,你以为情绪失控只是因为那天你心情不好,你以为爱情离你而去只是因为没钱,你以为买不起房只是因为房价太高,你以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只是因为运气好……
所有的自以为是里,都包含着人生失败的种子。
事实上,当你对每一段人生进行总结反思,对每一个看起来自然而然却又难以理解的现象进行分解、剖析的时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特别是,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时候。
每一次的总结和反思,只要足够深刻、足够深入骨髓,乃至触及灵魂和价值观,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是的,我花了那么多篇幅来说明,一个人的格局大部分是由家庭决定,不是为了让大家自暴自弃,而是为了让大家在反思中,能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决的斗志,更加旺盛的斗志,以及更加努力的继续奋斗。
人生的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但你只有自觉、清醒地走出去了改变的**步,才有可能迎来水到渠成的第二步。